胜负的左手_第四章闯荡台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闯荡台北 (第2/2页)

东西。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老徐。他曾说过,我所经历和做过的每一件事,都会有它的意义。

    因此,我踏上了这条未知的道路。

    原本我以为,在这件事上,男X永远会得胜。

    实际经历过我才发现,最终JiNg力被榨取乾净的,一向是男X。

    在这次的挑战中,我仍然尝到了败北。

    那天转去後,我对秀花姐的感觉产生了变化。

    这是Ai慕吗?秀花姐当时会那样做,是否也是因为对我怀有相同的情感呢?

    如果她是别姓人该有多好?那我就能将她视为恋Ai对象去追求她。只可惜,她是个同姓人。

    不过,同姓人也可以相互Ai慕和结婚啊!更何况她不是同族出生的nV人。

    不对,不能结婚。陈家是个大家族,同姓的nV人是不能迎来做妻子的,那简直会笑掉别人的大牙,我不能使家族蒙羞。

    反正天底下的nV人多得是,兰香不也是个好nV孩吗?

    想起那名在溪边赶着鸭群的少nV,我的心一度坚定下来。但──

    若是在这里有了Ai慕的nV孩,不就正好给了我留在台北的理由了吗?

    闲暇的时候,我就会这样胡思乱想,拿不定主意。

    然而,还不等我理清思绪,现实便给了我答案。

    那一天是国庆日,有着暖烘烘的大太yAn,还有舒适的微风,将全省民众卷进喜悦的漩涡里。

    在这一天,所有人都不愿待在家中,我也来到总统府附近凑热闹。

    路上处处升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也挂起「庆祝中华民国四十九年国庆」的红布条。

    总统府前广场正在进行阅兵大典,周围聚集了满满的人cHa0,想一睹的英姿。

    井然有序的礼兵,气势十足的车队,以及身穿军装、威风凛凛的们,头顶上还有阵型整齐的军机队呼啸而过。

    民众们无不抬头挺x、鼓掌叫好,年纪小的儿童也骑在父亲肩膀上,双眼发亮地笑着。

    大家都深深以英明的领袖、国家的军容壮盛和民心士气的高昂为荣。国旗的旗海飘扬,令人振奋无b。

    阅兵大典结束後,人cHa0开始散去,我也跟着人群离开。

    没过多久,我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一名高大的白人男子亲密地搂着秀花姐,向我走了过来。

    我和秀花姐一瞬间四目相接。

    「你......你......嗯......」

    我感觉脑袋中彷佛笼罩着一团黏糊糊地乌云,说话结结巴巴的,只能吐出这几个字来。

    秀花姐疑惑地看着我一会儿,见到我的模样,突然理解什麽似地说道:

    「噢,你该不会是喜欢我吧?但一个茶工厂的千金是不可能Ai上你这种残废的,放弃吧。」

    她的语气没有太大的起伏,彷佛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一般。

    白人男子鄙夷地看了我一眼,和秀花姐说了几句英文,便带着她离去。

    我抬头看向上方湛蓝的天空。

    好像,也没想像中难过嘛。

    一阵狂风迎面吹来,彷佛在责备着无能的我。

    长期的失眠导致我的双眼失去光彩,蒙上一层黯淡的薄膜。我的嘴边也失去了笑容,想笑的时候,也仅能牵动几下肌r0U而已。而我的面容,更是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润泽。

    後来,我听闻了不少有关秀花姐的闲话,大多说她风流成X,在这一带声名狼藉。

    但深入了解後,我才知道秀花姐的父亲在外头有个情妇,两夫妻间因此争执不断。最终,秀花姐的母亲被b得走上绝路。自此之後,饱受丧母之痛的秀花姐便开始周旋於男人之间。

    我回想起灵堂照片中的美丽nV子。

    看来,秀花姐也是个可怜人。

    有一天,阿宏叔带着阿宏嫂到店里,在闲聊时说道:

    「我们依然在和共军交战是吗?」

    「那当然,」阿宏嫂边看着我工作,边回答道:「前些日子金门不是打得正激烈吗?」

    「唉!我当初来到这座岛,本以为很快就能回去,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十年啊!」

    阿宏叔坐到椅子上,双眼看起来有些Sh润。

    「我已经不在乎哪一方战胜了,只希望战争赶快结束,明明只要放下仇恨就能回家了啊!」

    「你在说什麽呢?这种话可不许乱说!」

    阿宏嫂的声音有些尖锐,紧张兮兮地看了我一眼。

    1

    我用眼神示意她放心後,她才转过头,小声地继续斥责阿宏叔。

    但阿宏叔的话,却使我陷入了沉思。

    我是否也该放下那微不足道的自尊心,回到家乡呢?

    几天後,我收到了一封阿爸寄来的信。

    信中简单地说明了几件事。

    老徐病逝了,家庆哥即将和兰香结婚,以及──

    若是在台北还没有一番成就,就回家种田吧,我们等你。

    信中这段最後的文字,使我愣住了。

    读完整封信,我离开了这座生活好几年的城市,独自来到了基隆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