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有语_第七章:暑假的开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暑假的开端 (第1/2页)

    期末考结束那天下午,语研楼的光透过百叶窗洒进来,像濒临断句的yAn光斑驳。白岚靠着窗边,手里转着一支笔,眼神看似漫不经心,语气却小心翼翼:

    「我暑假……可能去打工。你呢?你回家吗?」

    这句话轻轻的,像试探,也像一颗投向静水的石子,激起子彤心里未明的涟漪。

    他沉默了一下,声音几乎低到听不见:

    「我不知道。」

    他说的是真的。他不知道宿舍名单什麽时候会公布,也不确定刘殷风是否还会安排什麽。这个暑假,对他来说,既是空白也是赌注——也许他会留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静静过完整个夏天,又或许会回到那座赤道边缘、炎热而寂静的刘家宅邸。

    他不问白岚会在哪打工,白岚也没继续追问。午後的风微微吹动,语言在两人之间静默地停摆。

    ??

    放暑假的当天,学生们陆续拉着行李箱奔向车站或接驳车队。校门口挤满了来接送的亲人与工作人员,空气中有欢笑,也有告别的空虚。

    子彤站在行政楼前的阶梯上,手边是一只旧款的y壳行李箱。他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眼神里掠过一丝难以言说的空白。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会被忘记。

    直到,一辆银灰sE的行政车缓缓停在他面前。

    车门打开,一位身穿笔挺制服的男子下车,低头一笑,彬彬有礼地说:

    「刘少爷,辛苦了。老爷请我来接您回家。」

    那个称谓让他微微愣了一下。隔了半拍,他才意识到——这句话是对他说的。

    车厢里的冷气一下子包围过来,在他坐定的那刻,有什麽东西从心口悄然松开。他不再是被遗忘在校园角落的孩子。有人记得他。有人派车来接他。那个「家」,或许依然陌生,但终究仍是他的归处。

    他闭上眼,在引擎声的稳定节奏里默默想着:

    「那里」——仍是他的家。

    ??

    赤道边缘的刘宅,午後的高尔夫模拟室。天花板是透明的,投影出火红的天空与远方轻飘的云。整面墙是数位球道,脚下的草皮是高JiNg度回馈型,彷佛真能踩进球场。

    刘殷风站在击球线後,与子彤并肩。他们一人一支银白球杆,轮流练习。场边的秘书奥斯汀蹲在捡球机旁,一边假装在看报表,一边捡起弹回的球,动作优雅如训练过的剧场道具人员。

    挥了一杆之後,刘殷风不经意地问:

    「最近有没有哪科拉警报了?」

    子彤低头瞄准球,声音淡淡的:

    「物理实验……跟不上节奏。」

    殷风点头。

    「你不是擅长笔控类的课程吗?」

    子彤顿了顿才说:

    「老师说我笔划密度太高,有时会机能过载。」

    殷风没回话,只又挥了一杆。球笔直飞向墙面,撞击时传来轻微的声响。奥斯汀起身,动作如常。

    「有尝试过分笔控吗?分离式记录,减轻笔的负担。」他语气平稳。

    「试过。但……那会影响笔记回读的情绪连接。」

    这些话,看似是在谈学习方法,其实每一句都在说:「我有在努力。」

    殷风没有继续追问,只道:

    「不是所有功能都得开到最强。适应环境,也是一种能力。」

    子彤点头。

    「我用了太多层语素。笔会发烫,连封存功能都跳出警告。」

    殷风没再说什麽,只安静地走上去,又击出一球。

    他从不主动过问子彤「在写什麽」,也不轻易说出「我担心你」。但他会在这样沉默的练习过程中,偷偷替子彤更新笔记内核、重写备份机制。

    那是他能给的方式——无声地维护。

    过了一会,他低声说:

    「你本来就没有预设寿命。不是为了短期使用而生的。」

    子彤看着手中的笔,声音几乎是低语:

    「可我……有时不太知道自己该记什麽。哪一部分是必须留下的,哪一部分只是你希望我有的。」

    这句话落下,模拟室一瞬间静得有些冷。

    殷风看了他一眼,没有马上说话。只是走过来,伸手替他调整握杆的角度,动作轻而确实。声音低低地贴着耳边响起:

    「写你自己。」

    「不要写我的遗憾。」

    他不是那种会拍肩膀说「加油」的人。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承认与允许。

    子彤静静点头,不确定是不是被安慰到了。但他知道,呼x1的确b刚才轻了些。

    临走前,殷风语气一如平常,却多了某种告诫意味:

    「好好休息。明天带你回台湾,北投的祖宅。注意表现。」

    门外的风声轻拂着投影墙,球道变换为另一种景sE。模拟室里的温度适中,气压却有些改变了。

    那是一场未明的、语感之下的夏日试炼。

    ......

    刘家的祖宅坐落在北投温泉区深处,红砖高墙包围着整座旧日建筑,长廊幽深、廊柱斑驳,Sh气混着硫磺气味从石阶缝隙中缓缓渗出。屋檐仍保留日治时期的线条,却在战後加盖出更高的层楼与结构——某种既封闭又庄严的空间意识盘旋其中,像一座久未开口的器皿,等待某种仪式的触发。

    刘子彤第一次踏入这里时,就察觉到了语感的微妙偏移。空气里有一种静默而具压迫感的频率,像语汇在此地流动的方式与外界不同——更缓、更重,也更不容辩驳。几个原本清晰的词汇在脑中无声地被抹消,留下的只是一个个空壳。他彷佛站在一座语言被「格式化」的区域,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才能确保自己仍拥有思考与表述的权利。

    长廊尽头的旧书库保留着古时的语典、法印、还有残破的神笔碎件,全都陈列在玻璃罩下,宛如标本。这些不是单纯的收藏品——它们是禁物,是刘家代代相传的语仪遗物。这里的语言不是交流工具,而是一种需要受训与背诵的仪式T系,一旦错用,便可能被视为对祖制的冒犯。

    祖宅里的长辈多半沉默寡言,却眼神锐利。他们不会当面质问什麽,但每一次打量、每一回咳声、甚至饭桌上筷子的摆放顺序,全都像是一场无声的考核。

    子彤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