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住民教育 (第1/1页)
原住民政策在执行上有个特sE: 为了弭补其资源跟环境的先天不足,在社会福利以及教育上有另外的补助方式。 【升学】 这边举能扭转人生的教育层面来说明。 原住民在升学上有所谓的加分制度,美其名是差距弥补,实际上这却是一种能力架空。 不是靠实力免费获得的成绩并不是真正的能力,这些人出了社会也没有职能提升的基础。 如果追踪科系以及就业选择可以发现,原住民的选项相当有限。在我的母校是以宗教系以及T育系为大宗。 【资源不足】 政府的功能之一就是减少并消除社会贫富不均,让每个人在基本教育上不会出现差距。 地区偏远、交通建设不足、学校人数未达标准、生活水准偏低等因素对神通广大的政府来说,理应是可以对症下药的简单课题。 例如现在的盆地地形台北区域,只是因为总统府设在台北就变成首都。 同理,只要迁都到这些地区,让这些上班的政要想在有正常的生活品质的话,相信当地很快就会拥有基本的生活机能了。 全世界应该没有什麽例外,只要是总统工作或居住的地方都会变成首都。 可以保证这麽做符合人X,也不会有什麽例外。 【疑问】 弭补地区资源不足需要税金从事基础建设以及购买设备,後续还会有维护、维持等衍生的费用。 如果政府没有编排原民政策,那麽每年存(省)下来的几百几千万相关费用什麽时候可以回填呢? 如果除了原住民以外、也有同样境况的族群为什麽就没办法同样适用加分制度呢? 如果更进一步的原因是因为原住民几乎都是经济弱势的话,那麽为什麽政府没有提升其生活水平的施政却只有落难後的辅助呢? 是这样的。 因为提供原住民加分制度不需要花钱,所以政府用这种方式将钱省下来了。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花钱在基础建设上,而是用不需要花钱的加分制度取代了。 花在哪里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少编的预算会用在什麽地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