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上 (第2/2页)
兵和数十名幸存百姓赶向约定好的郯城,恰巧就在途中捡到了奄奄一息的诸葛亮。也是诸葛亮命硬,曹军尚未打到此地,否则哪里还容得刘备去细细分辨他是否仍存有活气儿?如今,眼见诸葛亮一人横躺于窄道间,已将马借给两个受伤小儿骑坐的刘备干脆亲自上前去探他鼻下。 温热的鼻息虽微弱稀薄得近乎随风而逝,却仍在喷出时好好的打在了刘备的食指上节。“这孩子身上没有外伤,应是昏过去了。”朝后方的士兵说完,刘备不由轻轻吐出口气。此番每逢多救下一人他都会如这般松下口气,何况对方无有外伤,是个存活的。 众人显然与刘备一般无二,尤其是同样遭劫的徐州人,在大难面前,当地人的心自发地连到了一处。刘备坐骑上那两名小儿的母亲立时便道:“刘将军,我这就把他们抱下来,他们能自己走。” 刘备回过头去,看到两小儿艰难的就要下马来,那小姑娘的手臂再次渗出了血,他赶忙命人阻止。 刘备毫不犹豫的背起诸葛亮,道:“这孩子我来背着,他们就不要挪动了,这样赶路更快。” 雨水伴着夕阳洒下,天上的彩云默默为自己去了色,换成了不裹杂一丝霞影的乌云,一转瞬间又接连飘来无数黑云,而天空之下,早年旱裂的土地上正隐约弯出一道闪电痕迹。刘备用手向上托了托诸葛亮,鼻尖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 不出所料,雨滴很快就下落到能够一伸出舌头就被舔到的地步。诸葛亮在雨水中醒来,头上被人按了顶用竹篾、箭竹叶等编织成的笠帽,这是刘备的东西,是他亲手做的。 三, 多年后,身为军师的诸葛亮拿着另外一顶笠帽严厉的问刘备:“主公是否无有远志,结小帽聊以消遣”时,其实是掺杂了些私意和怨气的。一来,确是为提醒刘备此举与其主君身份不符,为人主公需敏于事而慎于行;二来,则是以为刘备早已经忘记他早就得过一顶珍贵的笠帽,忘记了徐州的那个夜晚,他这个乾元曾在意乱情迷中咬过他刘备的脖子。 笠帽是避雨挡晒之物,物虽小却也能为人撑起头顶上的一片天,正如徐州时的刘备尽管无法为所有徐州百姓挡下灾劫,可也做到了力之所及必尽其能,成为了人们口中真正的英雄人物,保全了一些人的良心。 打恶吏、破黄巾、三英战吕布已给刘备积攒了四方赞许,诸葛亮身在琅琊亦从叔父和几个同辈口中听过不少关于刘备的故事。其中,刘备的大耳通常会被大家拿来论及一番,每每谈及仁德总会有人说刘备大耳是种佛相,如同其过膝的rou手。诸葛亮生来不会偏听,何况是此类供人茶余饭后的无稽传言。 较于刘备,诸葛亮在徐州出事前对曹cao其实是报有些许期许的,毕竟曹cao与他一样崇尚法家,在揽申和商之法术上令他隐有惺惺相惜之感。苍天不仁,诸葛亮并不认为所谓的仁心仁德真能起何用处,要破世相,需先注其用,所谓恶世合该顺恶道,以惧厉制其内毒,方能还世间太平。试问古仁人者于乱世中能几乎?多为心口不一,佛口蛇心之辈而已,真正能成事者还是手段若雷霆者。 但法家之术不该用到无辜的百姓身上,只为一己私仇、私利而行流血之事,泄心中私愤,自此后曹cao便被诸葛亮的心里除去名籍。至于刘备,从混沌中醒来的诸葛亮尚不知晓自己正是趴在那位大耳刘备的背上,只是口干舌燥间迷糊地探出了舌头去舔人脖颈白rou上滑落的雨水。 “唔……”刘备轻哼出声,面上泛出红来。坤泽脖颈乃为其要隘,被舔舐后立时凸起了一个小rou包,这小rou包是用以迎天乾的,若是与天乾相交后即刻被咬,那便终身唯此一人了。 诸葛亮口中干渴得紧,几滴雨水自是满足不了他,待再要伸出舌去舔就被眼明手快的刘备囫囵地一整个从后背移转到了怀中,身为武人刘备抱个孩子的气力还是有的。 “小兄弟可是醒来口干?再不久就要到城内了,你且忍耐一会儿。” 这句话诸葛亮听得清晰,是除了耳畔雨落外最为清澈澄明的声音。他想着这位恩人的嗓音很是动听,与雨水交融为一体,蘸水开来顷刻就能墨迹斑驳出一副风雨图景,他愿沉溺其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