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江水明月 (第2/2页)
王军今晚就在燕子关扎营,老王爷见到世子,一定高兴。” 荣世祯迫不及待,兼程赶到平南王军大营,其时夜幕低垂,只见云南雄师的营帐火堆漫山遍野,星星点点连成火海,荣氏的孔雀旗帜到处迎风招展,金银丝线熠熠生辉。 荣元量和高应麟得知宫中信使到来,早在大帐前布下香案迎接。宫中信使开诏宣读了皇上圣旨,一者表彰平南王军击败宁东王陆军,二者任命平南王和昭王为顾命大臣,从此撤去昭王的云南巡抚之职,着两人速速归京。 两人接旨起身,众人进得帐中寒暄许久,那宫中信使自去别处休息。荣元量挥退了左右侍从,大帐中只剩下了父子两人与高应麟。 荣世祯上前拉着荣元量的手,笑道:“父王,可算见到你老人家了,想煞孩儿了。” 荣元量满脸风霜之色,精神倒是十分旺健,重重哼了一声,说道:“我总算没给你气死。那时叫你去问定北王,为什么还不出兵会师,我那等反复嘱咐你,问明白了就回云南,切莫迁延不回,你倒好,头也不回跟着他闯京城去了。” 荣世祯说道:“那时皇后凤旨光降,军情十万火急,实在容不得拖延。何况孩儿亲自去了京师,才能为父王做耳目啊。” 荣元量说道:“亏你初生牛犊不怕虎,身边只有那几百个侍卫,还有胆子跟着萧在雍去攻城打仗。幸亏没有坏了大事,不然我可饶不了你。” 荣世祯笑而不语。 高应麟问道:“如今京中情形如何了?”荣世祯见他素服戴孝,数日之间多经变故,更散发出一股凛冽冰霜之气,荣世祯便收起笑容,将其中情由细细说了一遍。 说到萧在雍在御园推举小皇孙为帝时,荣元量叹道:“定北王虽然有他的一番道理,但如今世道乱了,愈发要有一位明主坐镇江山。小皇孙虽是孝哀太子的嫡系,但他……年纪实在太小了。” 实则,荣世祯也以为高应麟最堪配继承大位,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便道:“时势所致,必须快刀斩乱麻。先帝爷也是顾忌幼主当政,所以才立了三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上。” 荣元量点了点头,说道:“先帝爷委以重任,我自当竭尽全力辅佐小皇上。”想到与先帝的君臣之义,心中好生伤感,说道:“我现在想想先帝爷对我说的话,都好像还在耳边……岂知前度京城一会就是永别,此生再不能见到圣颜了。”眼中止不住落下泪来。 荣世祯从小到大很少见父王掉眼泪,连忙单膝跪在地下,好生劝解父王。 他父子俩在灯下喁喁细语,高应麟孤零零坐在旁边,沉默了许久,忽道:“我先去歇着了。” 荣元量擦了擦眼泪,说道:“嗯,你早些休息罢,明日一早还要赶路。” 高应麟行礼而去。 等他走出去了,荣元量叹道:“老四到底是宫里长大的孩子,喜怒不形于色。这些天,他当着大家的面儿举止如常,但他大哥死了还不到一年,他父皇也没了,他二哥、三哥又做下那等丑事……一家子人闹得自相残杀,他心里一定很不好受。” 荣世祯想起高应麟曾在无人处垂泪悼兄,便道:“我去瞧瞧他。” 荣元量说道:“你去看看他也好。他对你倒是有仁有义,每次京城传来消息,我叫人去传给他听,他都会问你好不好。”荣世祯笑了,说道:“我省得。父王,你老好好歇着。” 因出了帐外,找到昭王所住的大帐,守卫却说昭王出去了。荣世祯说道:“他又去哪儿了?”守卫指向了兰花江的方向。兰花江为八江的下游支流,状若丝带,环绕着燕子关一方土地。 荣世祯便拉上兜帽,在寒风中走出营帐,远远就听到风吹波涛声响,拍打得江边岸石哗哗作响。 走到江边,只见夜空万里旷朗,一轮孤月挂在空中,在江水中映下一道粼粼银光,随着波浪起伏,不断跃动闪烁,令人心生清远辽阔之感。 高应麟一袭白袍,面对着江水明月,独自坐在一块礁石上,一队昭王府亲兵在远处江滩上护卫。荣世祯命自己的侍卫也等在那处,自行攀爬礁石,一步步挨到高应麟身边,说道:“昭王殿下,你在看什么呢?” 高应麟唔了一声,说道:“没什么。” 荣世祯坐在他的身边,只见面前有一块平坦的石头,高应麟用食指指尖沾了水,在那石面上勾勒抹划,画出了明月高照、江水跃动之形,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颇为灵动超逸。 荣世祯赞道:“画得真好,为什么不画在纸上?” 高应麟收起了手,缓缓放回膝上,说道:“画在哪里都是留不住的。” 荣世祯看他侧脸冷白,如同冰雪,低声道:“节哀顺变。” 高应麟说道:“我离开京城的时候,父皇身子就很不好了,我心里多少有些预感。他老人家生前是什么情形?” 荣世祯说道:“先帝爷临终前说话行事,还十分明白清楚呢。他问你什么时候来京城,又说他等不到你了。” 高应麟轻叹一声,闭了闭眼睛,又问道:“我母后呢?还有小皇孙,大家都好么?” 荣世祯说道:“太皇太后和小皇上的身子都很好。其实,太皇太后那时本来想让你做皇帝的,他们一直挂念着你。” 高应麟说道:“今日万般祸端都始于兄弟夺位,以致于兵连祸结,天下大乱,高氏皇族元气大伤。不论从前人们怎么想,小皇孙既然已经继位,那就是天命如此。他是我大哥唯一的骨血,我永远不会跟他争皇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