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彼道无疑 (第2/2页)
只认是我一人害死了他二哥,不须与你相干。至于推举小皇孙么,我知道你想要四皇子做皇帝,我不愿跟你争论,索性让帝后拿这个主意。” 荣世祯说道:“那你错看了我。我是不偏不倚,谁做皇帝都可以,只要明公正道,顺遂圣心。” 萧在雍说道:“如此,帝后皆允小皇孙继位,你为什么还忧心忡忡的?” 荣世祯心思烦乱,不知何解,五指紧紧抓着貂皮,蓦地松开,抬头道:“我是说不过你的。你我可都发过毒誓,你若是有什么不该有的心思,趁早都收拾起来,不然我……不然我就不能跟你好了。” 萧在雍沉沉望着荣世祯,说道:“你的意思,我都晓得。不止是你,只怕天下人人都疑心于我。大恒开国以来,我萧氏从来只是辽东藩王,我是萧家第一个顾命大臣,萧氏祖祖辈辈从未受过如此殊荣。若说我不求权势功名,那是说谎了。我自然颇感荣宠。 “现今城中只有我一个顾命大臣,我当然会竭尽所能处分朝政,把一切大事都揽到我的身上,把所有要职分给我信任的人。那有什么不对? “这些布置,都是暂时的。等到你父王和四皇子来了京城,我肩上的担子也好分摊出去了。再过些日子,我和你父王都要各回封地,京城就只有四皇子了,那时就是他独挑大梁,辽东和云南遥相呼应。” 荣世祯想了想,说道:“皇上还是心疼四皇子的,虽说形势所逼,不能让他继承帝位,但是让他做十几年摄政王也好。” 萧在雍说道:“自家父子叔侄,不比外人。” 荣世祯说道:“要真像你说的这么顺利就好了。老三已经自封太子,现在小皇孙越过他继了皇位,他和他的母舅岂能善罢甘休?” 萧在雍说道:“等到平南王大军来京支援,宁东王孤掌难鸣,这出假太子的戏也就唱完了。那时先礼后兵,老三肯老实归还国宝就罢,他若还是做皇帝梦,定北王军和平南王军就不容情了。” 荣世祯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点了点头,说道:“幸好火狮子那边消停了,否则朝廷料理贼军还来不及呢,哪里有空内斗。” 萧在雍说道:“不错。” 荣世祯叹道:“危时乱世,自己人都要勾心斗角,互相猜忌,好没意思。什么时候才能过太平日子?” 萧在雍轻轻把他拉入怀中,说道:“仔细忧虑伤身。” 荣世祯倚在他的胸口,但觉他怀中温暖可靠,轻轻叹了一口气,低声道:“随你罢,左右我是管不得你,等我父王来了,他老人家自有说处。” 萧在雍微笑道:“你父王如果也疑心我,你会不会为我分辨?” 荣世祯嗔道:“我若是帮你说话,我父王不打死我才怪呢。你倒不心疼我。” 萧在雍笑了笑,荣世祯嘱咐道:“你早些休息,我回去了。”萧在雍握着他的手,说道:“你用过饭再走罢。”荣世祯也确实饿了。萧在雍命人传来饭菜,在床上放下小桌,两人相对而坐用了晚饭。 撤去桌子,夜里寒风萧瑟,天气愈发阴冷了。 荣世祯打了个哈欠,萧在雍说道:“你累了?躺下歇歇罢。”荣世祯说道:“躺下去,就不想起来了。”萧在雍微笑道:“那有什么不好?” 他掀起貂皮毯子,将荣世祯拥入怀中。荣世祯感到一阵松软温暖,不由得放松了心神,软绵绵倚在他的怀中。 荣世祯又迷迷糊糊想起萧在雍方才那句“天下人人都疑心于我”,心想:“在雍若是真心实意,我却疑心他,他心里肯定不好受。”因低声道:“在雍,我愿意信你心口如一,只盼你不要让我难做。” 萧在雍不语,五指插入荣世祯的发间,轻轻按摩他的头顶。荣世祯觉得十分舒服,不消片刻就睡了过去。 翌日两人绝早起来,荣世祯先回了一趟平南王府,换上蟒袍,再去宫中御书房议政。文武百官都已听说定北王回府遇刺之事,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满腹忧虑,都等着看萧在雍如何反应。 不一会儿萧在雍也来了,却见他仪表堂堂,步伐稳健,神色恒定如常,只有纱帽下微微露出纱布的边缘。 萧在雍坐下以后,便道:“昨夜行刺的歹人乃丁嫔和帝师逆党,现下京城还有许多叛徒潜伏暗处,乃朝廷心腹大患。大敌将至,须得尽快铲除。凡京中宗室官员,素日与丁嫔一党过从亲密者,都要严加审查,不容放过。本王还将为皇上重新组织一支帝师。” 众人吃了一惊,纷纷说道:“丁嫔一党树大根深,二皇子、三皇子相交官员甚众,平日官场上谁不曾与之应酬往来?难道都算是逆党?”“清除逆党是好,只怕最后变成排除异己!” 萧在雍淡淡道:“本王当然不会冤枉好人。” 又有人道:“丁嫔党就罢了,新帝师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朝廷征战三年,京畿一带男丁充军无数,何处还能征兵?不如起用旧人。” 萧在雍说道:“虞总兵等旧帝师军官虽然改邪归正,当众处决怀王,但身负前罪,朝廷已不能再选用。帝师从上到下都要换新人。既然京畿一带已无男丁,那么可从辽东、云南选拔官家子弟。” 众人正辩论之间,忽然听得后宫敲响大钟,咚、咚、咚,一声一声仿佛从地底传来,御书房立即安静下来,隐约听到后宫传来哀绝哭声。 不一时,几个内监哭到御书房,说道:“老皇爷龙驭宾天了!” 文武百官立即跪倒一片,满室哀声。众内监垂泪道:“皇后娘娘命定北王及平南王世子主持国丧,各位宗室皇亲协助。” 萧在雍垂首道:“臣领旨。”荣世祯早知皇上命不久矣,但皇上真的驾崩,他心中还是酸楚难当,说道:“臣领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