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物质文化艺术史与美学研究 (第3/3页)
ocietyofmerism是如何被造就的: 现代庞大的购物中心内,在其中人们达到消费的核心,即日常生活的全面组织化以及完全的同质化,一切事物都被挪用与简化到cH0U象「幸福」的半透明状态,而幸福仅被定义为对物质渴望所带来的紧张的解除。若扩张到购物中心与未来程式的诸面向,杂货店是真实生命、客观社会生活的昇华。那里不但废除了工作与金钱,连四季也消失了──四季循环的遥远堆积终被驯化!工作、休闲、大自然与文化,一切原先分散、割离及难以减少的活动,终於被调和、按摩、控制着气氛,而且驯化成不断采购的简单活动,统整在舒适的「气氛」中。这些活动最後被去X化,成为雌雄同T的环境风格。这些消费物,总是被安排的让购物这从这个物品走到下个物品,总是身陷於物之微积分中。购物中心俨然成为我们时代的新神殿,把消费的众神或群魔聚集一起所有事物终於被消化、化约成同类的排泄。 对布希亚来说,美国的迪士尼乐园正是当代消费帝国中的堡垒。 布希亚认为人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与最高自主权不过是神话。他引Gervasi的说法,认为人需要选择物「并不是随意作成的,而是被社会X地控制,而且反映了生产它们的文化模式。」我们不只生产或消费任何商品:商品一定有一些关於一套价值系统的意义。因此消费者的需要,并不完全受到物的支配,而是受到价值支配。消费者的根本、无意识与不自觉的选择,是接受一个特殊社会的生活样态Life-Style。整个行销与动机的经济和社会心理机器,表面上是为了消费者的根本需要及市场上流行的真正需求,其实是为了激发需求以利於进一步的销售机会而存在的。当「消费」意识一再被强化、神化,当代出现的「消费是高尚的行为」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代「消费乌托邦」utopia的新领域俨然成形。 有监当代消费主导一切的情形,詹明信也提出类似看法:在五零年代的美国存在着一种说法──人们正处於一种传统意识形态已不复存在的时代,人们脑中所含的意识形态及观点并不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而非意识形态起作用的年代。在今日商品消费的时代里,只要人们消费,其意识形态为何并不重要,商品消费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但这种无止境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意识会将人带往何处呢?布希亚表示,由於当代社会中文明的高度发展,文化所生产的物质或JiNg神产品,早已远超出人的基本需求,因此,人们不停地消费现实中已生产过剩的文化产品,却陷入无目的消耗状态。在「为消费而消费」的盲目目的之中,人们无止境地寻求新的慾望,然其JiNg神却处於无边无境的空虚状态,逐渐变成消费物品的物品。这就是布希亚所说的「正如同在狼群中生长会变成狼,我们在物品中生长也逐渐变成物品。」 简言之,布希亚向我们指出消费不仅是商品的消费,更是影像与符号的消费,而且受到撩拨的消费是一个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消费,因为他消费的是一个空洞没有实质的象徵X符号,一如他在《物T系》中所提到的:「物只有成为符号才能更好地成为被消费的物品。」 三、结语 布希亚的影响略迟於德希达、傅科与李欧塔等人。但近年来随着电脑虚拟影响的大量运用,以及大众媒T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等现象,使得他的学说愈来愈被重视,并翻身一变为当代艺术与文化论述的必备武器。透过当代社会媒T现象的揭示,布希亚触及到人类社会与文化创造最深层的本质问题,并披露了当代社会陷入象徵与拟像虚空的内在矛盾与运作机制。 另一方面,也有评论者认为布希亚只是现状的拥护者。他无法处理有关不平等、不公义与压迫等议题,也不愿积极主动地挑战T制、意识形态与跨国公司的问题;而ChristopherNorris,DougsKellner,Alexicos等人,亦指责布希亚的理论是一种来自於现代主义特殊感受X表现的「废物理论」Trsah-Theory,即是以艺术取代哲学、价值代替真理、影像代替真实、Baudeire代替康德。 但是,布希亚并非如学者所说未进行批判。他试图从泛lAn的当代影像文化中发现危机并提出警告,而作为影像文化龙头的美国,乃不可避免地成为他批判的主要对象。他宣称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未来原始社会」;也就是说,美国是一个将欧洲多层理X内涵直接移植到美国本土的贫瘠社会。在失去母T的参照系统下,欧洲的理X文化以无根的、畸形的方式在美国成长,充斥着各种已失去价值的空洞符号。其实,今日台湾社会的某些现象,也可由布希亚对美国文化的批判作为借镜与反思之处。 【参考资料】 朱元鸿 2000〈欧洲?社会?理论?布希亚的消逝艺术〉,《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社会学框作笔记》,台北:唐山出版社,页23-49。 林志明 2002〈布希亚:社会学家或形上学家?〉,h瑞祺主编,《後学新论》,台北:左岸文化,页189-219。 林鸿佑 1991〈布希亚的拟像社会理论〉,《当代》,第65期,1991:9,页31-47。 陈光兴 1991〈真实-再现-拟仿?布希亚的後现代媒T社会学〉,《当代》,第65期,1991:9,页18-30。 裴元领 1993〈非後现代:一种修辞上的尝试〉,《哲学杂志:从现代到後现代》,第四期,1993:4,页68-109。 Baudrilrd,Jean尚?布希亚 1991〈消费社会与消费慾望〉,蔡崇隆译,《当代》,总65期,1991:9,页56~59。 1997《物T系》,林志明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原着1968年。 1998a〈传播的超脱〉,吕健忠译,HalFoster编,《反美学-後现代文化论集》,台北:立绪文化英文版1983年,页193~212。 1998b《拟仿物与拟像》,台北:时报文化。 Debuy居依?德波 2005〈奇观社会〉,吴琼译,《视觉文化的奇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58-78。 Horrocks,Christopher克里斯多夫?哈洛克 2001《麦克鲁汉与虚拟世界》MarshallMcLuhanandVirtuality,杨久颖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2002《布希亚与千禧年》BaudrilrdandtheMillennium,詹乃璇、周汶昊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