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他心悦的人,好像很讨厌他 (第1/3页)
荀彧贤侄青鉴: 渐入严寒,伏维自爱。 昨日不孝儿郭嘉回府,跪其母,自言负一良家女,致其娠,又薄情寡义害其小产,遂令此女心灰意冷,远走他乡,再无踪迹。 其母震怒,斥其顽劣害人清誉,动家法。 贤侄与犬子向来亲厚,犬子所言可为真?盼即赐复。 .... 荀彧合上书简,心中叹了口气。 三日前他晨起时得知,昨夜郭嘉连夜离了阳城,只给他屋外守夜侍者留了口信,说要回一趟郭府。 侍者禀告他时,犹豫了一会,又说郭公子看上去形容狼狈,神情恍惚,不似寻常。 而召来文和那处的侍者询问时,侍者只言昨夜郭公子拜访了贾公子,只不到一刻便奔走而去了。 荀彧看着在自己位席的下首,微皱着眉,这个时辰仍在认真整合各地战报的贾诩,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给郭伯父回信。 灯影将那有些单薄的影子映得明灭。 “文和,时候不早了,你也应当去休息了。”荀彧叹气,实在是不忍见文和如今有身孕还仍然执意辛苦。 ......其实这已经是他今晚第三次出言了,然而每次文和都只是从那些文书中抬起头,抿着嘴朝他略一颔首,道一句‘谢学长提醒’,但手中墨毫从未停过。 虽说平日里文和时常随他身边时,也会替他整理些文书,但荀彧却本能地觉得这几日的文和让人感觉不对劲。 兴许终于是觉得天色过于晚了,又或者只是因为荀彧多次出言,在荀彧这次提醒后,贾诩点了点头,将案上的战情文书又仔细理了理,便沉默着退下了。 荀彧担忧地看着那几日来似乎更为清瘦了的背影。又叹了口气,他抬笔开始给郭公拟回信。 “关于此事,晚辈有所耳闻...” 除却仍旧食欲不佳,且时常犯恶心外,贾诩只觉得这几日一切寻常。 他不知道郭奉孝那夜离开他住所后去了哪,也毫不关心,况且这几日战事情报如雪片般涌来荀府,涉及各处战场形势民情民生,内容庞杂得很,他每日去整理这些情报至很晚,力求谨密,根本无暇去让什么人扰乱他心弦。 几日来,日子简直像是回到了几年前在学宫时,兵书一读便是一日——除却如今面对的是真实的,甚至隐隐正在逼近的烽火。 如今不少地方都小小地起了sao乱,尽管百年来小规模的叛乱向来此起彼伏,对这个庞大帝国而言不过是癣芥之疾,但在如今情形下....谁知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受先祖经历影响,贾诩向来不是喜欢过于忧虑将来之事的人。 原因无他,他们贾家也曾有过世代公卿的辉煌时候,但还不是在那个世家初兴互相撕咬的时代落败了,即使只是鼎盛的余韵,那也已经在安帝之前的事了,而这些又有谁能在家族显耀时料到呢? 后来反而是他的曾曾祖父,眼见得家族衰败,仔细思量后决意迁至凉州。一路路途艰辛且不表,而好在凉州那时没有世家大族,这一步棋虽然险,但确实让家族得以生存了。于是又是个百年间,贾家在凉州确实扎下了根,生长繁茂。 自小听父亲讲这段往事,贾诩耳濡目染,比起纠结过于久远而不定的将来事,他还是选择把眼下之事尽力思辨周全。 荀氏乃官宦世家,家学渊源海内知名,因此所养门客及各处暗桩众多,各处动向所查也更全面。贾诩这些天将那些纷飞而来的情报悉心汇总,再辅以地图沙盘,无数信息便不由自主地在贾诩脑中整合了起来。 ....如今即使他依然抱有惯常的心态,不愿去推算太远,也不得不为一些显而易见之事忧虑了。 如先前七日一般,贾诩跟在荀彧身后去往阁中,荀彧召了几位门客商讨议事。 思及昨夜的推算,贾诩低垂眼帘。 学宫时他也曾因前路而感到迷茫——汉室衰微,氏族专权,西北有董卓蠢蠢欲动,眼下袁氏看似安稳,但养蛇尚且要防其蚀主,况且是养这样一头这样的巨兽?天下大乱,眼看就在眼前了....于是那时他会迷茫于不知道路如何前行。 然而与如今眼下迫在眉睫的具体困境相比,那时让他感到万分痛苦的迷茫,简直倒是少年强说愁了。 虽然如今只是乱世之始,但如同看到火折已经落入了干草一般,纵使眼下只见得星星点点的火苗,但后来的一切都是不难预料的。 滔天的火势中,怎能奢望颖川能够独善其身? 贾诩克制住抚上小腹的冲动。 他第一次有些犹豫了,不知道是否该让自己的孩子自出生就在战火中流离。 在心里叹了口气,作为父亲,他自然希望这个孩子能活在一个如文景时般的盛世,而不是一个易子而食的乱世。 但世事哪能尽顺人心呢?于是他只能尽自己所能去护佑了。 但若....若仅仅只是给颖川争取些时间,让颖川,以及这个会拜托荀府照看的孩子,能有机会尽量休养生息呢。 贾诩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到。 其实早在学宫时,在理顺了五权失衡至黄巾军始末的一系列事后,他便隐隐察觉到,很多事看似无关,实则如铰链般一环扣一环——或是如蛛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那时他又想起曾经在书库的角落读过的《墨经》。“挈,长重者下,短轻者上;上者愈得,下者愈亡.......” 初读时只叹服于黎民智慧,仅仅是取一支点将杆分作长短不一的两侧,就可取巧力而提重物。而在用其理观世事时,贾诩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 是否只要找对了铰链的一环,再施以巧力,便能如《墨经》所提一般,去四两拨千斤,最终能以廖廖几人之力去赢一场仗,甚至以一人之力护一座城? 但因为这个想法过于荒唐了些,毕竟以多胜少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