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回、或跃在渊(一): (第1/2页)
学堂里的一切,感觉是静止不变的。或许,所有学堂皆是如此,千百年来从未曾改变。 但人改变了,人必须顺天应势,天变了,人又怎能不变?不变的人,留在了学堂,成为静止的一部分,期望他们能够成长为稳定的力量;无法忍受静止的人,离开了学堂,他们尝试突破现状,打破框架,试图发展成另一GU进取的力量。 两种力量彼此消长,应天时之风云突变,就此开展成一次次治乱更迭、兴衰交替的改朝换代,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亦是天命之所向。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顺天应人以行事,积极进取,勇於突破,方能避免陷入两面为难、四处碰壁之窘境。 一官到学堂之时,已过了先生授课的时间,其他同学多已散去,剩下的也在旁侧课间,温书自习。 穆先生一如既往,依旧埋首案前,钻研着那本,已经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的春秋集注。 一官默默走到身侧,轻声问:「先生,我能问个问题吗?」 穆敏行抬头一看,竟然是一官来问问题,印象中这孩子,在学馆里虽说也没有,做什麽调皮捣蛋出格之事,但也绝不是什麽敏学好问之徒。 如今他主动来问问题,记忆中是第一次。这让穆先生心底升起一丝安慰,这也算是种潜移默化的进步,便高兴回说:「一官,有什麽问题,都可以问!」 一官开口便问:「先生,我们这麽多人,不断研读那些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究竟有什麽用?」 穆敏行听了有些错愕,然後许久沉默不语,只因他在学堂里这麽多年,少有生童来问这种,不是字里行间的问题。 先生扶须想了想,而後耐着X子,和蔼笑着回说:「读圣贤书用处可多了,小则可以修养自己,让自身言谈有节、进退有据;大则可以学而优则仕,参加科举出仕为官,造福一方乡里,泽惠天下百姓。」 一官似乎早预料到,先生会这麽回答,因为同样的答案,他在父亲那里已经听了无数次,但这并无法解决他心中困惑,於是摇摇头又问:「可是为什麽,已经有那麽多饱读经书的官老爷了,但我们村子里的每个人,却依旧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穆先生一听一官所说论点,不以为然,正颜纠正道:「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读书人该追求心中大道,而不应该在意衣食之恶。」 一官读过论语,当然也读过孔老夫子这话,孔老夫子自己也是个一生都没吃饱的人,还有个大弟子活活被饿Si了,所以这些道理他不是不懂。 不过,这不是他的疑惑所在,於是追问:「读书人不耻恶衣恶食,那百姓呢?百姓也该志於道,也不在意衣食之不足?那天下人都恶衣恶食,又该是谁,应该以此为耻呢?」 穆敏行听到此,心中不免一惊,对於这样的问题,他不是没有怀疑过、思考过,年轻时的自己,也问过自己无数类似的问题。 不过那时候,正逢温陵先师学cHa0被镇压,自己亲眼看见了李贽下场,看见了身边无数先生、同窗莫名消失,现实如钢铁般无b坚y,无b冷酷无情的存在,不容许任何人,有一丝一毫踰越。 年轻时的穆敏行,不得不选择沉默,在沉默之中用尽各种理由与藉口,说服自己、麻痹自己。 这麽多年之後,他几乎已将一切忘记。但此刻一官的问题,又似乎让已经沉沉睡去的记忆,瞬间就全苏醒了过来。 一时之间,穆敏行显得有些慌乱,一如当时的不知所措,所以他还是依惯例保持沉默。 面对穆先生的沉默,一官继续问:「如果这个“道”,注定要让天下人都缺衣少食,为什麽我们不去追求一种,能够让百姓吃饱穿暖的“道”呢?」 穆先生依旧不语沉默,只是双眼凝视着一官,思绪被拉回到自己年轻时候,想起了那份迫不及待求新求变的冲动,与那如春蛰时分,万物新生般SaO动不已的心情。此时先生眼中,那短暂些许的慌乱失措,早也已转化成了满满的欣慰与期待。 谁都年轻过,穆敏行又怎会没有,当时的他,是温陵先师最忠实的信徒,曾经那麽痴迷疯狂地相信,“读书人该致力於富国利民的实业,而不是那些虚无飘渺的空洞语言”。 对於那些满纸空谈的大道理,谁又何尝没有深恶痛绝的厌弃,至於那些“穷天下之力而入繁文,耗尽心力作无用之人”的T制,谁又何尝没有挣扎、呐喊与奋力反抗呢? 但,是什麽改变了自己,让自己低头屈服?是斧钺的森严、刑罚的残酷,还是现实的枷锁,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禁锢在原地,直至逐一相继老迈逝去。 读书人不该屈服於衣食匮乏的恶劣条件下,却就应该屈服在诱之以功名富贵的仕途之中,就应该低头於威之以斧钺刀铡的压迫之下吗? 或许,读书人终究不是好汉英雄,总会在现实的高墙前,孕育出一套自圆其说的说法,来说服自己委曲求全。 以读书人自居的自己,委身在这学堂之中,战战兢兢、谨言慎行教了一辈子的书,是不是也算一种屈服?说了一辈子的大道理,最终似乎已经说服了自己,但自己却又该用什麽,来说服眼前这个,一如年轻时自己的孩子呢? 穆先生想到这里,不禁莞尔笑了出来,伸手m0了m0一官的头,然後微笑道:「一官长大了,年轻就是好!」 一官对先生的反应,十分意外,因为他并不明白先生年轻时,所处的那个时代,也无法感受T会,那一代泉州读书人,所承受与经历的恐惧与迫害。 所以,先生的笑容对一官而言,是毫无头绪、不明究理的,而一官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是那笑容的背後,一份出於长着的慈祥关怀,与後继有人的欣慰之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